纯空间音频:下一代沉浸式声音体验的技术革新
2025-11-26

从家庭影院到移动穿戴,声音的第三次革命正悄然到来。

作为声学和蓝牙解决方案工程师,我深刻体会到近年来音频领域最令人振奋的突破——纯空间音频技术。这项技术不仅重塑了用户对声音的感知方式,更对音频产业链从采集、处理到传输、回放的每个环节提出了全新挑战。

空间音频的本质:从立体到三维的跨越

传统立体声系统只有一个最佳听音点,一旦听者位置移动,声像位置就会随之改变。这是由于听音者的两个耳朵接收声音时的声级差和时间差发生了变化,导致对虚拟声源的定位产生偏差。

纯空间音频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三维声场的精准重建,将物理世界中的声学特性进行数字化映射,为用户营造出高度逼真的环绕声体验。

相较于传统立体声技术,空间音频在垂直维度上增加了高度感知通道,形成包含方位角、仰角、距离的三维空间坐标系

人脑对声音的空间定位依赖于四个关键因素:时间差、声级差、人体滤波效应和头部晃动。纯空间音频技术正是通过精确模拟这些因素,才能在虚拟环境中创造出逼真的声音定位效果。

核心技术路径:三种技术体系各有千秋

空间音频技术通过多维度的声学建模与信号处理,重构三维声场,其核心实现路径可分为基于声道、对象和场景的技术体系。

基于声道的音频(Channel-BasedAudio,CBA)

CBA是一种以物理声道布局为核心的空间音频技术,通过在传统5.1环绕声(左、右、中置、左环绕、右环绕、低频)基础上扩展垂直方向声道(如顶部声道),形成标准化的三维声场覆盖。

CBA的优势在于兼容性强,适配家庭影院等标准化设备。

其局限性在于空间分辨率受限(仅能覆盖部分方向声源),且无法支持动态头部追踪等实时交互场景。

基于对象的音频技术(Object-BasedAudio,OBA)

OBA是一种将声音元素视为独立“对象” 进行创作、传输和还原的技术。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分离声音元素与空间信息,实现动态渲染适配不同的播放环境。

每个声音对象由音频波形和元数据构成,其中元数据用于描述声音在三维空间中的空间属性和环境参数。

此项技术对算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有外部电源的XR终端或者电影院的播放机场景应用广泛。

基于场景的音频技术(Scene-BasedAudio,SBA)

SBA聚焦于声场的全局建模,利用高阶球谐函数解析空间声压分布,实现跨设备渲染与真实环境声学特性的精准映射,为虚拟现实等场景提供物理级还原能力。

Ambisonics是基于场景的空间音频技术中的典型技术,利用一个虚拟球体上的点去全方位地记录所有场景声音。

其灵活性与物理声场还原能力使其在沉浸式媒体领域占据核心地位。

蓝牙音频中的空间音频实现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蓝牙音频设备中实现纯空间音频体验,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独特挑战:

带宽与延迟挑战

传统蓝牙音频传输已受限于带宽,而空间音频需要传输更多的音频通道或对象元数据,进一步增加了数据传输压力。

解决方案:新一代蓝牙音频标准如LE Audio的LC3编码器提供了更高压缩效率,使得在有限带宽内传输空间音频数据成为可能。此外,边缘计算与端侧NPU的协同架构提升计算能效,支持全景声场的无感化渲染。

头部追踪的低延迟实现

头部追踪是空间音频体验的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实时捕捉用户头部运动并相应调整声音场。

为了令人信服地真实传达空间音频源,头部跟踪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可以向用户提供关于“舞台”的参考。

计算与功耗平衡

在蓝牙设备有限的电池容量下实现高精度声场计算,是工程师面临的核心挑战。

解决策略:CEVA、博通和VisiSonics发布的耳用3D空间音讯设计方案,运用于博通的BK3288X蓝牙音频系统单芯片(SoC)系列。

其中的CEVA-X2音频DSP能够运行VisiSonics的RealSpace 3D音频软件,以及CEVA的MotionEngine Hear头部追踪算法。

这种硬软件协同优化的方案为OEM和ODM厂商提供经济高效、部署就绪的SoC,可以使用任何音频编码格式,从而为VR、AR和新一代运动感知耳塞导入3D音频听觉体验。

纯空间音频的关键技术要素

双耳渲染(BinauralRendering)

双耳信号回放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听音者鼓膜处再现与实际听音环境相同的声学信号。

采取“计算音频”的方式,模拟在真实听音环境中聆听一个或多个真实扬声器的听觉体验。

将BRIR与扬声器播放的信号进行卷积处理,就能够通过耳机重放获得理想扬声器在理想房间中的效果。

头部追踪技术

头部追踪的必要性源于人类对声音方位感的感知机制——当一个声源的位置难以判断时,人们常常会不自觉的轻微晃动头部,使时间差、声级差或人体滤波效应产生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新定位。

在消费级蓝牙设备中,这通常通过集成IMU(惯性测量单元)来实现,需要高精度、低延迟的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个性化HRTF

HRTF描述了声音从空间一点到达双耳的过程中,受到头部、肩颈、躯干和外耳结构影响发生的改变。

传统HRTF测量需在消声室耗费大量时间,而借助AI,通过简单的耳廓图像采集或少量声学数据,即可快速生成高度个性化的HRTF模型

实际应用场景

车载空间音频体验

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在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展示的车载空间音频解决方案,基于国产AUDIO Vivid标准构建声学技术体系。

通过自研的实时智能上混技术,将普通双声道音频扩展为15个及以上多声道音频,音质的环绕效果与音效的层次感全面升级。

沉浸式娱乐与元宇宙

在虚拟演唱会或混合现实会议中,空间音频可模拟声音随用户头部移动的动态变化,使虚拟对象的“声源”位置与视觉信息精准匹配,消除感官割裂

空间音频不仅是元宇宙生态的“听觉底座”,更是实现元宇宙全场景交互的关键技术支柱。

宗教场所与大型场馆

d&b audiotechnik Soundscape系统在New Life Church的应用,结合En-Scene和En-Space模块,为会众带来充满活力且引人入胜的沉浸式敬拜体验。

通过增强敬拜乐队的声音深度和定位感,并运用创新的语音增强技术,该系统大幅提升了会众的沉浸感和参与度。

未来发展方向

AI深度赋能

AI技术将在空间音频领域发挥日益关键的作用:一方面,AI助力HRTF建模效率与精度的提升;

另一方面,在音频渲染环节,AI可根据场景语义信息,智能调整音频参数,如动态调整混响效果、声源空间分布等,营造更贴合场景的沉浸式音频体验。

多模态融合

空间音频将与视觉、触觉等多模态技术深度融合。在XR设备中,音频与视觉的协同将更为精准,不仅实现音画同步,还能依据视觉场景的变化实时调整音频效果。

神经声学场

神经声学辐射场等新兴技术,通过神经网络-based模型映射环境几何和视觉特征到其音频特性,实现从新视角和在完全未见过的虚拟和真实新环境中创建沉浸式听觉体验。

工程师的思考

作为声学和蓝牙解决方案工程师,开发纯空间音频产品时需要综合考虑音质、延迟、功耗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在蓝牙环境下,必须优化数据传输策略,将对象元数据与核心音频流高效 multiplexing。

同时,利用设备端处理能力,将计算密集型任务如双耳渲染下放到耳机端,减轻主机设备负担——正如CEVA和VisiSonics的方案所展示的。

纯空间音频技术正迅速走向成熟,它不仅仅是一项音频功能的增强,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方式。

随着6G通感算智一体化网络与神经拟态芯片的成熟,空间音频技术将从单一终端走向全场景应用,为用户带来“声随景动”的终极沉浸体验。

这场音频革命才刚刚开始,而蓝牙音频工程师正处在它的中心。


深圳市图扬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于蓝牙音箱、蓝牙耳机、车载应用、智能家居、IoT物联等市场领域方案开发

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围绕MCU微控制器、音频解码SoC、蓝牙音频数传BLE及各类微电子传感器的技术做相应的产品方案设计及研发

电话:+0755-21003695/21003965

网址:www.tome-sz.com

邮箱:tome@tome-sz.com/hr@tome-sz.com(简历投寄)